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学科带头人韩甲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中科院医学2区Top期刊《生理学前沿》发表
  • 浏览:367 评论:0 人
  • 1楼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高达70%的患者在运动中会自感不稳或发生重复性扭伤,继而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学术界普遍认为这可能与踝关节神经动作控制机能受损有关,然而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国内外尚未有技术装置能够测量运动过程中踝关节本体感觉机能,从而难以揭示CAI患者自感不稳和重复性扭伤的神经动作控制机制,为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制订带来了困难。





    近日,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学科带头人韩甲教授团队创新研发了步行中踝关节本体感觉机能测量技术装置Ankle Inversion Discrimination Apparatus—Walking (AIDAW),填补了国际上对人体运动中踝关节本体感觉机能测量的技术空白,实现了CAI患者神经动作控制机制研究的方法学突破。该研究在验证AIDAW具有良好重测信度的基础上,提供了使用该技术装置诊断区分CAI患者的定量指标参数,并进一步探讨了CAI患者本体感觉机能、自感不稳和运动功能表现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以论著的形式发表在国际Scimago Journal Rank (SJR)1区、中科院医学2区Top杂志Frontiers in Physiology(图1)。



    足踝复合体是人体在日常生活中唯一与地面接触的身体部位,具有重要的人体与环境交互的功能,也成为运动中最易发生损伤的关节之一。急性踝关节损伤后,有高达70%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CAI),其临床表现为运动中自感不稳和反复踝关节扭伤等。虽然学术界认为这些症状可能与患者肌力减弱、肌肉激活异常和本体感觉障碍有关,然而其深层的神经动作控制机理还不清楚。

    本体感觉是感知整合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的能力,并决定了其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在神经肌肉动作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CAI患者踝本体感觉障碍并不能在所有类型的本体感觉测试方法中显现,表明CAI患者的本体感觉障碍可能表现为任务性特异性,因此提出本体感觉机能的评估需要在模拟人体正常运动状态下完成。

    由此,基于CAI患者在步行中存在自感不稳和反复扭伤的情况,韩甲教授团队基于信号侦测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创新研发了步行中踝关节内翻本体感觉测试装置(图2),用以定量评价CAI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踝关节本体感觉机能障碍。研究结果不但表明该技术装置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并可用于临床定量区分诊断CAI,进一步明确了CAI患者本体感觉机能受损与自感不稳和动态平衡能力之间的内在神经动作控制关系。




    韩甲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人体神经动作控制机理的研究,已发表高水平论文近百篇。2016年团队系统研究了本体感觉机能研究的经典范式(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中科院医学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3. 077),被Nature Neuroscience等杂志正面引用450次;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入研究了衰老对下肢本体感觉机能的影响(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中科院医学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3. 077)。近年来团队对CAI的神经控制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等康复学国际顶级期刊。

    持续深入的研究使得学术界对CAI的关注程度持续增高,目前国际上针对CAI人群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加,韩甲教授表示:“本研究为CAI神经动作控制机理研究突破了方法学的技术瓶颈,今后将可能通过联合使用便携脑成像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对CAI的外周与中枢神经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而为该疾病的康复提供多学科的技术支撑。”







    韩甲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教授、博导;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运动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导;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健康学院客座教授、博导;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中国主编;主要从事运动机能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2021年度被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